金融嚴監管等政策對民企融資造成了影響;環保、社保、稅收等政策對民企經營造成了影響。貨幣政策“大水漫灌”無助于解決問題,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明確的產業投資政策、更具有普惠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政策是更好的選擇。
本文作者光大證券固收研究團隊張旭,原文標題《政策疊加下的民營實體企業生存環境》
民企融資難不是新生事物,1998年我國走出短缺經濟之時,該問題就已經開始顯現。
民企經營難具有多方面原因,不可否認的是,稅費負擔的增加是一個重要因素。
融資難與經營難所造成的風險正在互相傳染和迭代,貨幣政策被動變得更“友善”予以對沖,但這又帶來了新的不均衡。
政策力度過大以及政策疊加效應有可能破壞經濟主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最終降低調控的空間。
貨幣是內生的,而且經濟下行時的內生性更為明顯,“大水漫灌”無助于解決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的交換使用是更好的選擇。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癥結不在于貨幣政策,在于四個因素:資本、監管指標、商業銀行內部風控、問責機制。
在問責機制設計上應給予信貸人員合理的容錯糾錯空間,落實盡職免責要求,將基于個體風險的考核轉為基于大數定律的概率風險考核。
逆周期金融監管理論認為,在經濟下行周期,應適當降低相關監管要求。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因此有必要讓一些指標回歸中性,將一些重復監管的指標剔除。
中央財政可以更加積極,充分利用潛在的舉債空間。此外,還可以從財政體制創新入手,構建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