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本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山西省襄汾縣解村,村民沈亞兵借著記者的鏡頭,終于問出了自己苦思多年卻沒找到答案的問題:“沒資源、沒特色又不被關注的村子,該如何發展?”
3月8日,沈亞兵的問題在兩會上得到了解答。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現身說法:“其實我們村過去就是‘沒特色、沒資源’,我們離成都近400公里,是一個典型的窮山村。但這些年我們打造自己的品牌,讓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城市去。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因地制宜。農業不一定要做‘大而全’,不必搞什么園區,現在的小農戶就挺好,關鍵我們要思考怎么樣去連接小農戶,讓他們的好產品賣出好價格。比如說我們在成都開的扶貧體驗餐廳和農產品專賣店,就很好地解決了我們農產品的上行問題。我覺得第一就是思想要開通。第二是要運用一些新的思維和理念,比如互聯網的連接和共享的思維。第三一定要遵守市場需求,比如說市場需要什么,那么我們就生產什么,而不是說我做什么再去賣什么??傊褪且虻刂埔?實事求是,然后把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的產品、精細化的農產品做出好價格,做出地方特色。”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石紅也有自己的看法:“平時我們老百姓有句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如說在這次全國兩會上,我就帶來了我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些土家織錦和苗繡。我們通過跟當地的一些民營企業合作,利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方式,把我們民族的元素加進去,貼上了時尚和現代的標簽。”